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燕将书 其一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
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
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管仲桓公中钩,篡也;
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
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
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
公其图之(《战国策》十三:燕将保守聊城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而去。)
管子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
管子者,颍上人也,名夷吾号仲父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其贤,管子贫困,常欺叔牙叔牙终善之。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子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管仲
管仲既任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与鲍叔分财,多自予,鲍叔不以我为贪,知吾贫也。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吾有利有不利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吾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鲍叔既进管仲,而己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管子既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丑,故其书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犹流水之原,令顺人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所欲,因予之;
俗所否,因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北征山戎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柯之会,桓公曹沫之盟,管仲因而信之,诸侯归之。
管仲聘于周,不敢受上卿之命,以让高国,是时诸侯为管仲城谷,以为之乘邑。
《春秋》书之,褒贤也。
管仲富拟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侈。
管子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太史公曰:「余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言之也」。
又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爱,岂管仲之谓乎」。
《九府》书民间无有,《山高》一名《形势》。
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
向谨第录(《管子》明刻本。)
切责高骈 唐 · 郑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省表具悉。卿一门忠孝。
三代勋庸。铭于景钟。
焕在青史。卿承祖父之训。
袭弓冶之基。起自禁军。
从微至著。始则囊锥露颖。
稍有知音。寻则天骥呈才。
急于试效。自秦州经略使交趾节旄
联翩宠荣。汗漫富贵。
未尝断绝。仅二十年。
卿报国之功。亦可悉数。
最显赫者。安南拒蛮。
至今海隅尚守。次则汶阳之日。
政声洽平。洎临成都
胁归骠信。三载之内。
亦无侵淩。创筑罗城
大新锦里。其为雄壮。
实少比俦。渚宫不暇于施为。
便当移镇。建邺才闻于安静。
旋即渡江。自到广陵
并钟多垒。即亦招降草寇。
救援临淮。大约昭灼功勋。
不大于此数者。朝廷累加渥泽。
靡吝徽章。位极三公
兵环大镇。铜盐重务。
绾握约及七年。都统雄藩。
幅员几于万里。朕瞻如太华。
倚若长城。凡有奏论。
无不依允。其为托赖
岂愧神明。自黄巢肆毒咸京。
卿并不离隋苑。岂金陵苑水。
能遮鹅鹳之雄。风伯雨师。
终阻帆樯之利。自闻归止。
宁免郁陶。卿既安住芜城
郑畋春初入觐。遂命上相
亲领师徒。因落卿都统之名。
固亦不乖事例。仍加封实。
贵表优恩。何乃疑忿太深。
指陈过当。移时省读。
深用震嗟。聊举诸条。
粗申报复。卿表云。
自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者。
朕拔卿汶上。超领剑南
荆润维扬。联居四镇。
绾利则牢盆在手。主兵则都统当权。
直至京北京南。神策诸镇。
悉在指挥之下。可知董制之雄。
而乃贵作司徒。荣为太尉
以为不用。何名为用乎。
卿又云。若欲俯念旧勋。
伫观后效。何不以王铎权位。
与臣主持。必能紏率诸侯。
诛锄偫盗者。朕缘久付卿兵柄。
不能剪灭元凶。自天长漏网过淮。
不出一兵袭逐。奄残京国。
首尾三年。广陵之师。
未离封部。忠臣积望。
勇士兴讥。所以擢用元臣。
诛夷巨寇。心期貔武。
便扫欃枪。卿初委张璘。
请放却诸道兵士。辛勤召置。
容易放还。璘果败亡。
益颠越。卿前年初夏
逞发神机。与京中朝贵书题云。
得灵仙教导。芒种之后。
贼必荡平。寻闻围逼天长。
必谓死在卿手。岂知鱼跳鼎釜。
狐脱网罗。遽过长淮。
竟为大憝。都统既不能禦遏。
诸将更何以枝梧。果致连犯关河。
继倾都邑。从来倚仗之意。
一旦控告无门。凝睇东南。
惟增悽恻。及朕蒙尘入蜀。
宗庙污于贼庭。天下人心。
无不雪涕。既知历数犹在。
讴谣未移。则怀忠拗怒之臣。
贮救难除奸之志。便须果决。
安可因循。况恩厚者其报深。
位重者其心急。此际天下义举。
皆望淮海率先。岂知近辅儒臣。
先为首唱。而穷边勇将。
誓志平戎。关东寂寥。
不见干羽。洎乎初秋览表。
方云仲夏发兵。便诏军前。
并移汶上。喜闻兵势。
渴见旌幢。寻称宣润阻艰。
难从天讨。谢元苻坚淝水
裴度元济淮西。未必儒臣。
不如武将。卿又云。
若不斥逐邪佞。亲近忠良。
臣既不能保家。陛下岂能安国。
忽当今日。弃若寒灰者。
未委谁是忠良。谁为邪佞。
终日宠荣富贵。何尝不保其家。
无人捍禦寇戎。所以不安其国。
岂有位兼将相。使带铜盐。
自谓寒灰。真同浪语。
卿又云。不痛园陵之开毁。
不念宗庙之焚烧。臣实痛之。
实在兹也。且龟玉毁于椟中。
谁之过也。鲸鲵漏于网外。
抑有其由。卿手握强兵。
身居大镇。不能遮围擒戮。
致令脱漏猖狂。虽则上系天时。
抑亦旁由人事。朕自到西蜀
不离一室之中。屏弃笙歌。
杜绝游猎。蔬食适口。
布服被身。焚香以望园陵。
雪涕以思宗庙。省躬罪已。
不敢遑安。奸臣未悟之言。
谁人肯认。陛下犹迷之语。
朕不敢当。卿又云。
自来所用将师。上至帅臣
下及裨将。以臣所料。
悉可坐擒。用此为谋。
安能集事者。且十室之邑。
犹有忠信。天下至大。
岂无英雄。况守固城池。
悉严兵甲。纵非尽美。
安得平欺。卿尚不能縳黄巢于天长。
安能坐擒诸将。只如拓拔思恭诸葛爽辈。
安能坐擒耶。勿务大言。
不堪垂训。卿又云。
王铎是败军之将。兼徵引矍相射义者。
曹沫三败。终复鲁雠
孟明再奔。竟雪秦耻。
近代汾阳尚父宁太师。亦曾不利鼓鼙。
寻则功成钟鼎。安知王铎不立大勋。
卿又云。无使百代有抱恨之臣。
千古留刮席之耻。但虑寇生东土。
刘氏复兴。即轵道之灾。
岂独往日哉。我国家景祚方远。
天命未穷。海内人心。
尚乐唐德。朕不荒酒色。
不亏刑名。不结怨于生灵。
不贪财于宇县。自知运历。
必保延宏。况巡省已来。
真祥荐降。西蜀半年之内。
声名又以备全。塞北日南。
悉来朝贡。黠戛善阐
并至梯航。但虑天宝建中
未如今日。清宫复国。
必有近期。卿云刘氏复兴。
不知谁为其首。遽言刮席之耻。
比朕于刘盆子耶。仍忧轵道之灾。
方朕于秦子婴也。虽称直行。
何太罔诬。三复斯言。
尤深骇异。卿又云。
贤才在野。憸人满朝。
致陛下为亡国之君。此子等计将安出。
伏乞戮卖官鬻爵之辈。徵鲠直公正之臣者。
且唐虞之世。未必尽是忠良。
今岩野之间。安得不遗贤彦
朕每令铨择。亦遣访求。
其于选将料兵。安人救物。
但属收复之业。讲求理化之基。
自有长才。同匡大计。
卖官鬻爵之士。中外必不有之。
勿听狂辞。以资游说。
且朕远违宫阙。寄寓巴邛。
所失恩者甚多。尚不兴怨。
卿落一都统。何足介怀。
况天步未倾。皇纲尚整。
三灵不昧。百度犹存。
但守君臣之轨仪。正上下之名分。
宜遵教约。未可隳淩。
朕虽冲人。安得轻侮。
但以知卿岁久。许卿分深。
贵存始终之恩。勿贮猜嫌之虑。
所宜深省。无更过言。
百字令 清 · 黄燮清
 押词韵第十八部
龙岩州韬以周七首拓本,附汉刻曹沫、专诸、聂政、荆乡、豫让五侠像,汇装长卷,索予倚声为填此解。
神芒吐匣,借残灯一焰,雷蛇飞掣。
照耀龙门游侠传,引得精灵俱活。
热饮雠颅,寒销鬼胆,五步须流血。
休论成败,壮心终古难灭。

敢笑剑术粗疏,许身知己,生死从容决。
大纛高牙偏纵寇,惭愧戈矛如雪。
国士酬恩,匹夫慕义,止此肝肠铁。
摩挲三叹,四方谁是英杰。
读西史有感三十七首 其十三 民国初 · 连横
七言绝句 
会稽终报勾吴怨,曹沫能归鲁国田。
一战法人心胆破,千秋又见老维廉。
招侠 民国初 · 连横
 押尤韵
吾生爱大侠,慷慨报国仇。
国仇今未报,男儿死不休。
荆轲挟匕首,只身虎狼投。
子房潜博浪,誓杀祖龙头。
曹沫聂政辈,大勇亦足俦。
片言相契合,便请肝胆酬。
侠风日鼓吹,义气薄九州。
及至东西汉,士节尚刚遒。
朱云长剑,季布怒横矛。
诛奸绝君恶,征虏出边陬。
黄金何足贵,谈笑轻王侯。
此时国亦强,纲纪尚饬修。
如何千年后,侠风渺悠悠。
君威愈专制,民权愈驯柔。
国权愈削弱,志士愈难求。
朝廷不知小,衣冠坐沐猴。
国民不知耻,沦隐狎沙鸥。
痛哭黄帝子,嗷嗷尽楚囚。
侠风今未泯,请君一展眸。
君看东海上,尊攘遍道周。
烈烈武士道,樱花铸吴钩。
又观鄂罗士,虚无党难收。
饮刃殪民贼,流血求自由。
君居中华国,岂无大侠游
黄河日东下,烽烟迫斗牛。
胡不弃却虑,从我上酒楼。
四顾风云急,苍茫天地秋。
莫说江山好,有国无人谋。
赠君一神剑,为君一狂讴。
愿君学大侠,慷慨报国仇。
谢拜大将军都督并州 西晋 · 刘琨
 出处:全晋文
陛下略臣大愆,录臣小善,猥蒙天恩,光授殊宠,显以蝉冕之荣,崇以上将之位。
伏省诏书,五情飞越。
臣闻晋文郤縠元帅定霸功,高祖韩信大将成王业,咸有敦诗阅礼之德,戎昭果毅之威,故能振丰功于荆南,拓洪基于河北
况臣凡陋,拟踪前哲,俯惧折鼎,虑在覆餗。
曹沫三北,而收功于柯盟;
冯异垂翅,而奋翼于渑池,皆能因败为成,以功补过。
陛下宥过之恩已隆,而臣自新之善不立。
臣虽不逮,预闻前训,恭让之节,臣犹庶几。
所以冒承宠命者,实欲没身报国,辄死自效,要以致命寇场,尽其臣节。
至于宠荣之施,非言辞所谢。
谒者史兰、殿中中郎王春等继至,奉诏,臣俯寻圣旨,伏纸饮泪。
臣闻夷险流行,古今代有,灵厌皇德,曾未悔祸。
蚁狄纵毒于神州,夷裔肆虐于上国,七庙阙阙禋之飨,百官丧彝伦之序,梓宫沦辱,山陵未兆,率土永慕,思同考妣。
陛下龙姿日茂,睿质弥光,升区宇于既颓,崇社稷于已替,四海之内,肇有上下,九服之萌,复睹典制
伏惟陛下蒙尘于外,越在秦郊,蒸尝之敬在心,桑梓之思未克。
臣备位历年,才质驽下,丘山之衅已彰,豪厘之效未著。
顷以时宜,权假位号,竟无殪戎之绩,而有负乘之累,当肆刑书,以明黜陟。
是以臣前表上闻,敢缘愚款,乞奉先朝之班,苟存偏师之职,赦其三败之愆,收其一功之用,得骋志虏场快意大逆,虽身膏野草,无恨黄墟。
陛下偏恩过隆,曲蒙擢拔,遂授上将,位兼常伯,征讨之务,得从事宜。
拜命惊惶,五情战悸,惧于陨越,以为朝羞。
申胥不徇伯举,而成公婿之勋;
伍员不从城父,而济入郢之庸。
臣虽顽凶,无觊古人,其于被坚执锐,致身寇雠,所谓天地之施,群生莫谢不胜,受恩至深,谨拜表陈闻(《晋书·刘琨传》)
黄海华司马屡促北上作此答之 清 · 杨彝珍
 押词韵第一部
徵车衮衮去如驰,我似盐车负难动。
三败欲洗曹沫羞,两刖未苏卞和痛。
骑驴旅食春几经,射虎短衣老可送。
况无王猛扪虱略,空怀贾谊厝薪恸。
佩玉知难利走趋,峨冠信易遭嘲讽。
同里谁人作狗监,居邻有客求羊仲。
一生端与藜藿亲,百年幸及鸡豚供。
稍喜粳稻庆稔丰,差免齑盐嗟屡空。
狼藉画眉私自怜,俜伶索枣娇可弄。
花时酒熟醉莫辞,梦里诗成醒能诵。
性如苦李得全真,心似寒苞难破冻。
行藏休就季主卜,富贵早醒春婆梦。
君今半刺叹官间,行剩一障为时用。
幅巾容我频往来,新诗与子勤磨砻。
沧海忧虞未可论,名山事业知堪共。
他日傥结隐退庐,团茅愿傍秦人洞
刘训守右龙武大将军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
朕闻为贤讳过。含垢匿瑕。
而皆载在春秋。显其惩劝。
是以孟明不懈。遂霸西戎
曹沫有谋。克宁东鲁。
列国之臣尚尔。尔何异焉。
责授檀州刺史刘训。早负变通。
咸推忠壮。自隰川而向化。
继领竹符。平汶上以立功。
遂分茅社。去春以荆门叛逆。
须议讨除。将戮贼臣。
俾司戎律。攻城稍滞。
略地未前。属炎熇以班师。
责逗留而削爵。自居远郡。
俄换流年。亟闻惕厉以自新。
宜降恩华而求旧。使升环列
取象钩陈。可守右龙武大将军
金陵李子 其四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三北嗟曹沫,偷生为母慈。
精勤黄石,隐忍战争时。
友谊河梁见,天心草莽知。
金陵形胜国,叹我卜居迟。
管仲110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文编》卷三一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郑太子华言于齐桓公,请去三族而以郑为内臣
公将许之。
管仲不可。
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
管仲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率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
公辞子华,郑伯乃受盟。
苏子曰:大哉,管仲之相桓公也。
子华之请,而不违曹沫之盟,皆盛德之事也。
齐可以王矣。
恨其不学道,不自诚意正身以刑其国,使家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
孔子小之,然其予之也亦至矣。
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盖过矣。
吾读《春秋》以下史,得七人焉,皆盛德之事,可以为万世法。
又得八人焉,皆反是,可以为万世戒。
故具论之。
太公之治齐也,举贤而尚功。
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
天下诵之,齐其知之矣。
田敬仲之始生也,周史筮之,其奔齐也,齐懿氏卜之,皆知其当有齐国
篡弑之疑,盖萃于敬仲矣。
桓公、管仲不以是废之,乃欲以为卿,非盛德能如此乎?
故吾以谓楚成王知晋之必霸,而不杀重耳
汉高祖知东南之必乱,而不杀吴王濞
晋武帝齐王攸之言,而不杀刘元海苻坚王猛,而不杀慕容垂
唐明皇张九龄,而不杀安禄山
皆盛德之事也。
而世之论者,则以谓此七人者,皆失于不杀以启乱。
吾以谓不然。
七人者,皆自有以致败亡,非不杀之过也。
齐景公不烦刑重赋,虽有田氏,齐不可取。
楚成王不用子玉,虽有晋文公,兵不败。
汉景帝不害吴太子,不用晁错,虽有吴王濞,无自发。
晋武帝不立孝惠,虽有刘元海,不能乱。
苻坚不贪江左,虽有慕容垂,不敢叛。
明皇不用李林甫、杨国忠,虽有安禄山,亦何能为。
秦之由余,汉之金日磾,唐之李光弼、浑瑊之流,皆蕃种也,何负于中国哉,而独杀元海禄山乎。
且夫自今而言之,则元海禄山,死有馀罪,自当时言之,则不免为杀无罪。
岂有天子杀无罪,而不得罪于天下者?
上失其道,涂之人皆敌国也。
天下豪奸,其可胜既乎!
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
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
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
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
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
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
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
武后亦以谣言而杀裴炎
世皆以为非也。
此八人者,当时之虑,岂非忧国备乱,与忧元海禄山者同乎?
久矣,世之以成败为是非也。
故凡嗜杀人者,必以邓侯不杀楚子为口实。
以邓之微,无故杀大国之君,使楚人举国而仇之,其亡不愈速乎!
吾以谓为天下如养生,忧国备乱如服药。
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
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
今吾忧寒疾而先服乌喙,忧热疾而先服甘遂,则病未作而药已杀人矣。
彼八人者,皆未病而服药者也。
大木上人经略芝冈熊公之孙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十年之前读国史,神熹皇间叹未已。
吁嗟熊公经纶才,疆场同辜直而死。
曹沫三败犹有为,李广自刭岂数奇。
当时是非且勿论,不知公死谁代之。
我怀此语未出齿,今日衡山见孙子。
摧颓但有神骨存,僧衲不完冬不被。
旧家王谢自不同,少罹患难诗能工。
小雏毛羽今已具,何不飞去淩长风。
五十慈亲日西落,念子不归生靡乐,愿君毋为恋丘壑。
吁嗟乎,君不见岳王祠庙崇千秋,秦氏儿孙讳长脚。
三黜赋999年1月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一、《小畜集》卷一、《历代赋汇》外集卷五、《曹南文献录》卷五九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一生几日,八年三黜。
始贬商于,亲老且疾,儿未免乳,呱呱拥树
六百里之穷山,唯毒蛇与贙虎。
历二稔而生还,幸举族而无苦。
再谪滁上,吾亲已丧,几筵未收,旅榇未葬,泣血就路,痛彼苍兮安仰?
移郡印于淮海,信靡盬而鞅掌。
旋号赴于国哀,亦事居而送往。
叨四入于掖垣,何宠禄之便蕃。
今去齐安,发白目昏。
吾子有孙,始笑未言。
去无骑乘,留无田园。
羝羊触藩老鹤乘轩
不我知者,犹谓乎郎官贵而郡守尊也。
于戏!
令尹无愠,吾之所师;
下惠不耻,吾其庶几。
卞和之刖,吾乃完肌;
曹沫之败,吾非舆尸。
缄金人之口,复白圭之诗。
细不宥兮过可补,思而行兮悔可追。
康侯之昼接兮,茍无所施,徒锡马而胡为;
仲尼日省兮,茍无所为,虽叹凤而奚悲?
夫如是,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
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
苏州常熟县孝子太原郭府君墓志铭 唐 · 孙翌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
夫孝者。百行之本。故诗美张仲。传称颖叔。所以轨物而前乎人用者也。悠悠千古。谁其似之。实我府君能锡类矣。公讳思谟。太原平阳人。其先出自有周。虢叔之允。史谍详之矣。尔其隗以奇策立。丹以志业闻。泰以人伦称。象以文学著。隤祉积庆。代不陨德。曾王父昪。周朝平东将军上党郡。大父则。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度支郎中淮陵郡右巡农使。边鄙不耸。实资介冑之雄。储偫已均。方知会计之力。专城无警。奉使有光矣。严考敬同。皇幽素举高第。养亲不仕。易曰幽人贞吉。又曰素履无咎。幽素之义。其大矣哉。幽素府君有子。其季曰我公。俱仁孝绝伦。感通天地。太夫人尝有疾。□羊肉。时禁屠宰。犯者加刑。日号泣于昊天。而不知其所出。忽有慈乌衔肉。置之阶上。故得以馨洁其膳。犹疑其傥然。他时忆庵萝果。属觱发之辰。有类求芙蓉于木末。不可得也。兄弟仰天而叹。庭树为之犯雪霜。华而实矣。公取以充养。且献之北阙。于时天后造周。惊叹者久矣。命史臣褒赞。特加旌表。无几何。忆新笋。复如向时之菀结。又无告焉。后园丛篁。忽苞而出。所居从善里。其竹树存焉。异乎哉。书传所阙者。今见之矣。公始以孝子徵。解褐拜定州安平县丞。下车未几。而东胡作孽。虔刘我士卒。挠乱我边陲。恒代之间。亭候无守。河决非覆篑能制。原燎岂负瓮可加。而公之小邑。亦受屠矣。身被囚虏。命悬锋镝。出于万死之中。兴其一切之计。大杀寇盗。载完郛郭。虽田单之复齐城。曹沫之归鲁地。薨以过也。招慰使奏。加公朱绂。撝让不受。属内忧。服阕。转江阳县。又应廉让举。擢武功。秩满。迁常熟。凡佐三邑而宰一县。所居必化。所在必理。专务于德。夫何不臧。公□二昆。长曰思诲。易州司马次曰思训。大理司直。不永介福。俱已先世。遗孤凡十有三人。或在髫龀。或居襁褓。公抚之育之。出入腹之。子渐乎义方。女嫔于他族。人不知其诸父。盖孝悌之至也。禀命不融。春秋五十九。开元九年正月二日。寝疾终于官舍。以其年十一月甲辰朔十七日庚申。祔葬洛阳东门平川。礼也。初公取于彭城刘氏。无子而卒。再娶河南元氏。有二女。亦先朝露矣。琴瑟不可以终彻。享祀不可以无继。又婚清河张氏。故江州刺史嘉言之孙。奉礼郎慎思之女。作配君子。休有烈光。彼苍如何。歼我良人。有子曰𡧯曰寀。伶俜幼冲。未知饰终追远之礼。易州府君冢嫡宇。采他山之石。昭铭景行。其词曰。
循陔者子兮行通神明。家邦必达兮休矣清声。
天难忱斯兮胡不永龄。哀哀偫稚兮泣尽孤茔。
策问一十六首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栾城第三集》卷五
问:大钱直十行于世,仅十年矣,物重而钱轻,私铸如云,百物踊贵,民病之久矣。
朝廷知之,凡官府之积以数千万计,而民间之畜不可胜数。
以民之不易也,弃而不惜,十损其七。
圣人仁民之意,可谓深矣。
然窃意旧钱耗于盗铸,新钱在者十三,而公私百用大率如故。
求所以善其后者,不可不预讲也。
愿著之于篇,有司将有采焉。
问:尧、舜、周、孔之道行于天下,无一物而不由,无一日而不用,而佛、老之教常与之抗衡于世。
世主之欲举而废之者屡矣,而终莫能,此岂无故而能然哉?
诸生皆学道者也,请推言其所以然,辩其不可去之理,与虽不去而无害于世者,详著之于篇。
问:河朔有桥非古也,河流于澶而桥始成,南北通行,契丹来和,百有馀年,夫岂偶然也哉?
今河出于滑,古所谓白马之津也。
白马之津是谓官渡,渡则可,桥则否。
桥屡成矣,而河涨辄败。
以虏使之岁至也,而不能已。
朝廷睦邻之意厚矣,而河朔之人或以为病。
方今之计,其便安在?
问:士大夫居闾阎间,习知民病,其多不可尽言也。
姑问其六,曰:何以使民习于孝悌而无邪僻?
何以使士安于实行而无矫伪?
何以使吏食其禄而无妄取?
何以使文符稀少而赋敛时办?
何以使兵安其戍而无逃叛?
何以使囹圄空虚而无数赦?
问:尧忧洚水之害,朝多贤者不用而用鲧。
鲧九年无成功,民被其患者多矣。
武王克商,微子帝乙元子,其贤闻于天下,不立而立武庚武庚卒与三监叛,几为周室大患。
此二圣人者,知其不可用而用之耶,抑亦未之知耶?
宜有以辨之。
问:孔子称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一时门弟子莫及之者。
韩子以此为哲人之细事。
子路称千乘之国,师旅饥馑之馀,可使有勇而知方,孔子目之以政事,不以仁许之,而孟子以为贤于管仲
孟子、韩子之言果得孔子之意矣乎?
问:三代圣人其所以治天下,大者诸侯,其次井田,其次肉刑。
自三代之衰,强弱相吞,而诸侯自灭;
贫富相并,而井田自坏;
劓刖伤人,而肉刑自废。
汉唐之间,儒者咨嗟太息,欲复三代之故而不能者多矣。
请详论之,此三者诚耶?
三代圣人以此治天下凡千有馀年而未尝变,当时亦莫以为者。
诚是耶?
自汉至今亦数千载,时用时舍,迨今扫荡无馀,而天下未尝不治。
学者宜知其故,不可不论也。
问:学者皆宗孔孟,今考之于书犹有异同之说,姑论其一二。
孔子之于管仲,虽以为小器,而许其九合之仁;
其于子路虽称其有折狱之明,无缊袍之耻,而知其不得其死。
至于孟子则高子路,下管仲
孔子之于伯夷、叔齐,以为古之贤人;
柳下惠言中伦,行中虑,而讥其降志辱身。
至于孟子则皆以为圣人。
然则学者今将从孔子欤,从孟子欤!
其明言之。
问:舜命九官,凡为国之政无一不举。
历夏商至周六官之典备,至于今循之。
然以今之官考舜之旧,而虞稷二官独废而不修。
耕耨稼穑,草木鸟兽,皆民之所赖以生,而国用之所由以足者,而独无以专治其事,岂后稷、伯益之官昔为虚设,而舜之所命亦有不切于事者欤?
可详论之。
问:鲁自宣公失政,三桓窃抚其民,至昭公,五世不竞,将逐季氏,遂以失国。
孔子定公,将堕三都,费人不顺,兵及公侧,仅而胜之。
成人拒命,伐之不克,几至于乱。
孔子之为是何也?
及其自卫反鲁,虽为大夫,不任其事矣。
季氏将用田赋,使冉有访焉,默而不答。
然齐有田氏之祸,则沐浴而朝,请举兵讨之。
哀公君臣非能正邻国之乱者,孔子之为是,亦何也?
问:郊祀天地,见于《诗》《书》,固有国之常礼也。
三代既衰,礼失其旧。
秦汉之间,祀五畤,封太山,礼汾阴,杂出于郊祀之外,儒者以为此礼之大者。
然五畤废于汉元,封禅止于晋武,当时自以为贤于秦汉。
今将考论其实,此三者于唐、虞、三代抑尝行之乎?
所谓封禅七十二君亦可信乎?
秦不足言,汉之诸儒初不言封禅,封禅之端发于相如相如之言抑可信乎?
问:祖宗承五代之馀,礼乐未完,学校未立,其所以为天下者,皆汉唐之遗事也。
然自今观之,其削平僭乱,攘却夷狄,战必胜,攻必取。
及天下已平,祥符景德之间,百姓家给人足,相贤将勇,中外无事,朝廷有诤臣,州郡有循吏。
至于文章之盛,至与汉唐相若。
敢问其所以致此者何也?
今自十有馀年,礼乐学校之政几一新矣,其将追继祖宗而止耶?
汉唐不足言,其于三代其亦庶几矣乎?
问:桓文,五伯之盛也。
方是时,楚以诸侯而僭称王。
召陵之会,桓公责包茅之不入而不及其僭。
柯之盟,曹沫兵劫桓公以求侵地,而桓公不以为罪。
城濮之战,文公以君避臣,而不以为耻。
围郑之役,秦伯私与郑盟,引兵先归,而文公不讨其贰。
敢问伯者之盛,固若是而可乎?
问:人之所同好者生也,所同贵者位也,所同欲者财也,天下之大情尽于是矣。
然此三者,常相为用。
生者人之本也,无财则无以生,无位则无以养生而理财。
作《易》者盖知此矣。
既言三者而参之以仁义,其旨安在?
问:贤不肖之不能相及,虽父子兄弟之间有不免焉。
尧舜之朱、均,周公之管、蔡,盖无足疑者。
至于孔子门弟子三千馀人,其所谓贤者十人而已。
此十人者与孔子周旋于天下,久者数十年,其历试而详观之者审矣。
子路卫出公庄公自晋反卫,劫孔悝而盟之,子路孔悝庄公于台上,不知父子争国之不可也。
田常乱齐,宰我助田氏,以陷于大戮。
此二人者,亦何为立于孔氏之门乎?
问:善为国者惟其称耳。
其取士也,因官而取人,故士无溢员;
其用财也,量入以为出,故财无不足;
其治边也,量力而辟土,故边无不守。
今也取士日广,则官不能容;
用财无艺,则常赋不足;
开边日远,则见兵愈劳。
将以救此,盖有举意而办者,亦有改途易向,虽久而不能办者,试详论之。
民政策下(第四道)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栾城应诏集》卷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九五
臣闻天下有二病:好战则财竭而民病,畏战则多辱而无威。
欲民之无贫,则无疾夫无威;
欲君之无辱,则无望乎财之不竭。
此二患者,天下未尝兼有也。
古之人君,各从其所安而处其偏,是以不获全享其利,而亦未尝有兼受其病者。
昔者,匈奴之于汉可以见矣。
文、景之世,天下治安,民至老死不知征役之劳。
府库盈溢,其赋于民者,三十而取一,可谓盛矣。
然而匈奴傲慢侵侮,至甚不逊。
输金缯,纳锦绣,天子之至辱也,而文、景不以为意,以求全其民。
至于武帝,不忍数世之忿,尽天下之锐而攻之,辟地千里,斩馘百万,匈奴之民死者太半,洗除先帝之宿耻,而夸大中国之气。
得志满意,无以加矣。
而内自疲弊,中民之家大抵皆破,无复十金之户。
此二者,皆有所就其成功,是以有所忍而不顾。
而智者之论,已谓非中国之长算矣!
今者,中国之弊在于畏战。
畏战固多辱矣,而民又不免于贫,无所就其利,而遍被其害。
重赋厚敛,以为二边之赂,国辱而民困。
盖今世之病,病已极矣!
贤人君子竭其智虑,以求安其民,而民常为夷狄之所扰;
天子欲使其泽下布,而海内常为夷狄之所困。
此其弊盖有原矣。
二边之赂不绝,是以天下之赋敛虽知其甚重而不可轻。
天下之赋敛甚重而不可轻,是以天下之民虽知其甚困而不可得而安也。
故臣于民政之终,而特备论其要云。
盖方今天下之议,莫不以为二边之赂决不可去也。
独其勇者则曰:「宁战而无赂。
战不必败,而赂必至于乏困」。
臣窃以为此古之汉武帝、唐太宗坚忍不顾者足以行之,然亦有所犯天下之至危。
何者?
吾民之不战久矣,用不战之民而待必战之敌,窃恐世俗之难之也。
夫古者霸王之臣,因败而成功,转祸而为福,若反覆手之间耳。
桓公见胁于曹沫,欲背其盟,管仲因而信之,以自结于诸侯。
桓公袭蔡,本以诛少姬之罪,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之不入,而诸侯大服。
臣窃韪之。
方今二虏之赂,虽有所不得已而然者,然其势偶有似夫战国之际以谋相倾而阴相溃者,是故臣欲因而成之,以潜破二虏之国。
古语有之曰:「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昔者晋之取虞,越之取吴,冒顿之取东胡,石勒之取王浚,此四者,皆其予之之力也。
夫邻国之患,惟其相忌而相伺,以不敢相易,是以其虑详密而难图。
今夫中国之不竞亦已久矣,彼其相视以为无能为者,非一日也,然犹未肯释然而无疑。
夫惟释然而无疑,而后其国可取。
今吾犹有所龃龉于其间,彼以吾为犹有不服之心,是以君臣相亲而未敢懈。
盖古之英雄,能忍一朝之耻,而全百世之利。
臣以为当今之计,礼之当加恭,待之当加厚;
使者之往,无求以言胜之;
而其使之来者,亦无求以言犯之。
凡皆务以无逆其心,而阴堕其志,使之深乐于吾之贿赂,而意不在我。
而吾亦自治于内,蒐士拣马,择其精锐而损其数,以外见至弱之形,而内收至强之实。
作内政以寓军令,凡皆务以自损吾强大之势,而见吾衰弱之状,使之安然无所顾忌,而益以怠傲
不过数年,彼日以无备,而吾日以充实。
彼犹将以吾为不足与也,而有无厌之求。
彼怠而吾奋,彼骄而吾怒,及此而与之战,此所谓败中之胜而弱中之强者也。
嗟夫!
方今之事,其势亦有二而已矣:能奋一朝之劳,而尽力以攻之,则其后可以大安,而其始也不免有岁月之勤;
能忍一朝之辱,而自损以骄之,则其后可以骤胜,而其始也不免有岁月之耻。
此二策者,皆足以谋人之国,败人之兵,而有胜矣。
而臣窃谓今世之所安者,必其予之而骄之者也。
嗟夫,智能攻之,以洗天下之大惭;
不能攻之,则骄之而图其后。
未有不能攻之,又不能骄之,拱手以望其成功者。
方今每岁委百万之资以予人,而不能使人无疑其有不服之心;
罄竭四海而其终不能以成事,特幸其一时之安。
而欲得其间隙之际以治天下,天下可得而治哉?
黄帝阴符经题辞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
《黄帝阴符经题辞》者,所以题号其书之本末,指义文辞之表也。
原夫《阴符》,其三皇之书欤!
孔安国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则《阴符》非其类邪?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有皇道焉,帝道焉,王道焉,霸道焉。
请试陈之。
夫皇也者,心既无为,而迹亦无为,以道化于民者也。
帝也者,心亦无为,而迹涉有为,以德教于民者也。
王也者,守仁与义,而以刑政防之者也。
霸也者,专威刑以胁之,以仁义五常而为权者也。
齐桓与曹沫所亡地,晋文伐原示之信,此非为权耶?
孟子曰:「三皇,天者也;
五帝,体者也;
三王,往者也;
五霸,假者也」。
《钩命决》曰:「三皇步,五帝趋,三王驰,五霸骛」。
噫,道之宽猛,视之徐疾,可知也。
抑四道者,圣人之一体也,由代有淳醨,识有高下,所以优劣形焉。
斯文之首章言三皇五帝之道德也,次章言王者之仁义也,卒章言霸者之威刑也。
是故首章始言观道,终云「谓之圣人」;
次章言「三盗」,终云「得之固穷」;
卒章始言用师,终云「我以时物文理哲」。
观三章之始终,则皇、王、帝、霸之道坦然明白矣。
或曰:此书在三五之世,无为而治者,何言王与霸耶?
对曰:庖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又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是有富国安人之道也。
《史记》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代神农氏,诸侯有不从者而征之」。
《书》明虞舜黜四罪而天下咸服。
是有强兵战胜威刑之事也。
但三五之世,暂假之以宁民,乃反常之权耳,非为常行之道也。
洎道德下衰,则三王专仁义以富国,五霸用强兵以胁物,各为常行之道,所以不能复其淳朴也。
观《阴符》之言道也,与《易》颇同,何哉?
此云「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易》曰「圣人设卦观象」,又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且五贼,五行也;
八卦,亦五行也。
震、木也,离、火也,兑、金也,坎、水也,巽亦木,乾亦金,艮、土也。
《阴符》率五行之性而立五常之道,《易》准四德之义而立五常之道。
故夫子《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享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仁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说者谓四德非智不行,犹土遍于四象也,故弗言之耳。
噫,《易》者伏羲之书,《阴符》者黄帝之书,斯三皇之二也,是故其道不得不同焉,其辞不得不异焉。
往之说者既其正道,而糅以异端,所以《阴符》之道未光大于时矣,故吾于是有述焉。
或曰:首章云「观天之道」,而主于仁义五常者,乃王道耳,何谓三五之道乎?
对曰:皇焉、帝焉、王焉、霸焉,要其所归,实不踰于仁义五常,但履之有大小耳。
三皇者,行无仁之,布无义之义,内则功成而不宰,外则无迹而可寻,斯得仁义之上者,故命之曰道焉。
五帝者,内虽忘功,外犹有迹,以德教于民,斯得仁义之次者,故命之曰德焉。
三王者,内守不忘,外功稍著,以兼爱而涖物,以裁非而正民,斯得仁义之又其次者,故直命之曰仁义焉。
洎乎五霸,假借仁义,以统诸侯,道斯为下矣。
《素书》曰:「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各不失于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人各得其所欲」。
世人之瞽说,或大道德而小仁义,岂知仁义道德同出而异名乎!
是仁义有大小也。
《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失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此皇衰而帝,帝衰而王,王衰而霸,霸衰而乱也。
《素书序》曰:「为皇先乎道,为帝成乎德,王者守其,霸者守其义(此以注合为义,未可以齐三王之义。),乱者失其礼」。
以此观之,则《阴符》乃仁义之大者,非三皇之道耶?
孔子删《诗》、《书》,撮其机要,断自唐虞已下,以二帝禅让首之,足以垂世立教,为百世常行之道,故使斯文而在芟夷之例,不预乎《书》也。
黄帝者何?
黄,土色也,登假之后,配为土帝。
班固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
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故称黄也」。
《易纬》曰:「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伍,称之曰帝」。
姓公孙氏名轩辕,受国于有熊氏,居轩辕,因以为名(出《帝王世纪》。)
在位百年而崩,年一百一十岁。
或言寿三百岁,故宰我以问,孔子曰:「人赖其利,百年而崩;
人畏其神,百年而亡;
人用其教,百年而移。
故曰三百年」。
其书名《阴符》者,阴、暗也,符、合也。
此三百言使夫人君用心暗合天道也。
吾之注皆以儒道明之,所以异于昔人也。
不敢以当达者,直欲不出户庭、传之子孙而已(《闲居编》卷一一。)
钩;
原作「钧」。
按《钩命决》乃《孝经》纬,作「钧」误。
七箴 其五 手箴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四
无学曹沫之非礼兮,执刃劫桓公
当学朱云之正谏兮,折槛示英雄。
抱义兮忌失,驱邪兮务疾。
手乎,日慎一日!
燕太子丹报秦 清 · 张洵佳
 押词韵第六部
愚哉太子,受辱思报秦。
报秦在治国,治国须贤臣。
胡遣一刺客,强使入强邻。
强邻本虎狼,兵卫殿下陈。
仓猝效曹沫,约契谁肯遵。
即今匕首利,能中秦王身。
君亡嗣子立,缟素令重申。
愤兵六十万,飞过易水滨。
安见秦内乱,而得保燕云。
救亡反速死,报怨转怒人。
人谋舛如此,天道复何云。
荆轲死不惜,可惜樊将军
代人谢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侍读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紫微集》卷二二
蠲丹书之大谴,窃秘殿之隆名,既叨优秩于殊庭,复冒宠荣于经幄
恩光沓至,愧惧交深中谢。)
伏念臣早以绵才,误膺器使,寖蒙宸眷,亟躐近班。
属乘三逆之滔天,率臣邻而敌忾,赖宗社之祐助,戮鲸鲵于浃旬。
爰以微劳,遽登右府
俄承命而分陕,遂抗节以宣威。
念天步之艰难,轸宸衷于宵旰。
思效臣节,庸报国恩。
深惟尊主庇民之方,莫先整军经武之实。
始勤服于夙夜,冀有成劳;
逮丧地于边陲,率愆素意。
隆恩而免戾,当竭力以图功。
愧无曹沫之能,复还侵地;
虽抱乐羊之志,徒积谤书。
傥非上圣之深知,盖将无辞而自白。
既蒙昭雪,复甄收。
恩施如斯,报称曷以!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如天地之覆帱,何所不容;
若日月之照临,无幽不烛。
遂使阽危之迹,终蒙全度之仁。
臣谨当弥厉初心,勉图来效。
顾寇雠之纵横,何以家为;
惟忠愤之激昂,未知死所。